我們真的以上帝為王?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9-5-11)《撒母耳記下》3:1-39查經摘要(29)

(圖為傳統上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之墓,位於希伯崙;參《撒下》3:32;photo credit: Bibleplaces.com

撒下3:1-39是關於押尼珥投向大衛,要與大衛立約,幫助他作全以色列的王;以及約押為兄弟亞撒黑報仇而殺死押尼珥。試討論:

  1. 從這兩件事中找出押尼珥與約押的共同之處。
  2. 上帝怎樣藉這兩件事推展祂的工作?

 

押尼珥投向大衛,要與大衛立約

今段經文的開始「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許久。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家卻日見衰弱。」(3:1)是延續第2章發展而來的一個局面,第2章描述到自大衛作了猶大王之後,押尼珥擁立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為王,統治以色列的其他支派,於是以色列國一分為二;從第2章所描述的那場戰爭可見,這兩股爭戰的勢力其實來自押尼珥(掃羅家)和約押(大衛家)。而在今段經文,我們將會看到這兩股勢力起了怎樣的變化。

掃羅家和大衛家爭戰的時候,押尼珥在掃羅家大有權勢[1]。掃羅有一妃子,名叫利斯巴,是愛亞的女兒。一日,伊施‧波設對押尼珥說:「你為甚麼與我父的妃子同寢呢?」押尼珥因伊施波設的話非常生氣,說:「我豈是狗的頭,向著猶大呢?[2]我今日忠心對待你父掃羅的家和他的弟兄、朋友,不將你交在大衛手裏,今日你竟為這婦人責備我嗎?願上帝重重懲罰押尼珥!我要照著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為他成就,廢去掃羅家的國度,建立大衛的王位,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猶大,從但直到別是巴。」伊施‧波設懼怕押尼珥,一句話也不能回答。(3:6-11)

掃羅家的王雖然是伊施波設,但真正大權在握的其實是押尼珥,他不斷使自己的權勢強大(參註1),伊施波設大概也對他起了疑心。有一日,伊施波設對押尼珥說:「你為甚麼與我父的妃子同寢(בּוֹא אֶל־[3]呢?」(3:7)這是一個非常嚴厲的指控,指的不單是一個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染指掃羅的妃子,就等於想奪取屬於王的東西,所以,這指控是指押尼珥在覬覦王的位分[4];而押尼珥很明顯也聽懂了這個意思而非常生氣,但從他激烈的回應中,他並沒有直接否認這事,而是在自誇自己怎樣有功於掃羅家。他認為現在既然伊施波設為一個婦人而責備自己,倒不如現在就去轉投大衛。押尼珥把「覬覦王位」這麼嚴重的事降格為「只不過是一個婦人」,甚至要以此為由而不再「忠心」於掃羅家去轉投大衛,實在有惡人先告狀之嫌!

從表面上看,他這個決定是因為伊施波設激怒了他;但有另一個更大的可能:因為從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其實早就知道耶和華的心意是要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但他在掃羅死後卻立伊施波設為王,目的其實是為了在背地裏掌控著掃羅家,藉延續掃羅家剩餘的權勢為自己謀求最大的利益。但從當時兩家爭戰的形勢漸漸反映出,大衛遲早會取代掃羅家,而他早就謀算好會有變節的一天,現在只是借伊施波設激怒了自己為藉口去啟動這個轉投大衛的計劃。對於押尼珥這番恃勢凌人的話,伊施波設「一句話也不能回答」,可見當時押尼珥在以色列國的地位遠在伊施波設之上。而從他接著的一連串外交行動,也可見他在以色列的影響力已經與一位王無異。

押尼珥為與大衛立約而接連做了三個行動:

1) 押尼珥幫大衛取回他的妻子米甲

押尼珥派使者到大衛所在的地方,說:「這地歸誰呢?」又說:「你與我立約,看哪,我必幫助你,使全以色列都擁護你。」大衛說:「好!我與你立約。但有一件事我要求你,你來見我面的時候,除非把掃羅的女兒米甲帶來,就不必來見我的面了。」大衛派使者到掃羅的兒子伊施‧波設那裏,說:「你要把我的妻子米甲歸還我;她是我從前用一百非利士人的包皮所聘定的。」(3:12-14)

押尼珥沒有直接去找大衛,而是派使者去對大衛說自己想與他立約,但大衛提出的條件是要取回米甲。據《撒上》25:44所記,「掃羅已把他的女兒米甲,就是大衛的妻子,給了迦琳人拉億的兒子帕提(即3:15的「帕鐵」)為妻。」大衛要取回米甲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以這個作為立約的條件,則估計是出於政治動機多於因為愛米甲,這是從經文怎樣描述米甲的丈夫帕鐵和大衛的反應可見[5],而且他強調米甲是他的合法妻子(他用一百非利士人的包皮所聘定),也就是強調自己是掃羅的女婿(也算是掃羅的半個兒子),他想藉這份關係拉近他與掃羅家的距離。於是,在伊施波設和押尼珥的命令下,帕鐵不得不把米甲送回給大衛(3:15-16)。

2) 押尼珥讓以色列人和便雅憫人歸順大衛

押尼珥與以色列長老商議,說:「從前你們企盼大衛作王治理你們,現在你們可以這樣做了。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押尼珥也說給便雅憫人聽。押尼珥又到希伯崙,把以色列人和便雅憫全家所看為好的,說給大衛聽。(3:17-19)

當押尼珥辦妥了大衛提出的條件,把米甲送回之後,隨即就展開他向以色列長老和便雅憫人的「遊說」工作,從他向以色列長老所說的話裏,我們看到他的策略只不過是「順水推舟」,因為原來以色列長老早就「企盼大衛作王治理他們」,而他們也都認同耶和華的心意:「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所以,表面上是押尼珥在幫大衛促成掃羅家對他的歸順,但其實以色列人的心早就歸順大衛,至於他們為甚麼不早就擁立大衛為王,或許是礙於押尼珥的權勢。經文雖然沒有詳細說明押尼珥對便雅憫人的說詞,但推斷也是以上帝的旨意為號召。

3) 押尼珥與大衛正式立約

押尼珥帶著二十個人[6]來到希伯崙大衛那裏,大衛就為押尼珥和他帶來的人擺設宴席。押尼珥對大衛說:「我要起身去召集全以色列,來到我主我王這裏,與你立約,你就可以照你的心願作王,統治一切。」於是大衛送走押尼珥,他就平安地去了。(3:20-21)

押尼珥跟以色列人和便雅憫人的商議一切都很順利,看來掃羅家歸順大衛的這個大局已定。押尼珥於是來到希伯崙要與大衛正式立約,而大衛也擺設宴席款待他,確立與押尼珥之間的協議。這意味著當大衛作了以色列的王之後,掃羅家與大衛家的爭戰就會停止,而能以這樣和平的方式去統一以色列而不再需要流人的血,相信是大衛一直在等待的心願。眼看國家的統一快要實現的時候,卻又出現了一宗變故,就是約押殺了押尼珥,以致這個和平之約突然間演變成一個重大的政治危機,而讀者到此也可能會開始有疑問,大衛跟押尼珥立約這件事當中會否存在不合乎上帝心意的元素。

 

約押的復仇

看哪,大衛的僕人和約押突擊回來,帶回許多掠物。那時押尼珥不在希伯崙大衛那裏,因大衛已經送他走,他也平安地去了。約押和跟隨他的全軍到了,有人告訴約押說:「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到王這裏,王送走他,他也平安地去了。」約押到王那裏,說:「你這是做甚麼呢?看哪,押尼珥來到你這裏,你為何送他走,讓他去了呢?你知道,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是要騙你,要打聽你的出入,知道你一切所行的事。」約押從大衛那裏出來,派些使者去追押尼珥,從西拉井那裏帶他回來,大衛卻不知道。押尼珥回到希伯崙,約押領他到城門中間,要與他私下交談,就在那裏刺穿了他的肚腹。他就死了,因為他流了約押兄弟亞撒黑的血。(3:22-27)

大衛與押尼珥立約時,約押並不在場,這不難推斷是大衛刻意的安排,因為他知道約押必定會因為兄弟亞撒黑死於押尼珥之手而對押尼珥懷恨,為免約押阻撓他與押尼珥立約,大衛趁約押外出征戰時才設宴款待押尼珥。事情果然一如他所料,當約押知道押尼珥來希伯崙要與大衛立約,就當面質詢大衛,說:「尼珥的兒子押尼珥,是要騙你」,「來」(אֵלֶ֔ בּוֹא)在原文的意思可解作「進入」(同樣的詞組在3:7曾提過,可以暗示「性行為」,參註1);這反映出當時約押是以非常輕蔑的語氣向大衛說話,指責他竟然接受押尼珥的建議(如果把這句與3:7作平行,甚或可聯想為他指責大衛此舉如同是接受一個前來誘騙他的婦女一樣)。雖然約押擔心大衛受騙這個顧慮看似很堂皇,像是為大衛家的好處著想,然而從他對大衛惡劣的態度,以及後來隱瞞大衛把押尼珥殺死,再加上作者兩次強調約押其實是為了替兄弟亞撒黑報仇(3:27、30),可見約押的殺人動機其實都是出於私意,而不是為了大衛的國著想。

作者在描述約押從突擊回來時,帶來了「許多掠物」,而與他一起的是「跟隨他的全軍」,他又能瞞過大衛派使者把押尼珥追回來,全都反映出約押的地位一點不遜於大衛。此外,作者仔細敘述約押是怎樣把押尼珥欺騙到城門的中間才殺他,似乎是跟逃城的條例有關。按照《民數記》所載,那些誤殺人的要是逃到逃城內,被殺者的家屬就不能對他採取報仇的行動(民35:6-34),而希伯崙正是一座逃城(參書20:2-7),約押就在城門的範圍內(也就是押尼珥臨進入城前一刻)把押尼珥殺死,這樣約押就沒有觸犯在逃城內流人血報仇的罪責。而作者在3:30再次重覆指出押尼珥殺死亞撒黑是在基遍戰爭的時候,或許是在提醒讀者當時是一場戰爭,所以押尼珥殺死亞撒黑不可算為謀殺(因為在戰爭時殺人是出於自衛),故此,約押這樣以欺騙的手段把押尼珥殺死,是極之不公義的行為。

 

大衛對押尼珥之死所作的一連串行動

這事以後,大衛聽見了,說:「流尼珥兒子押尼珥的血,我和我的國在耶和華面前永遠是無辜的。願這血歸到約押頭上和他父的全家;又願約押家不斷有患漏症的,長痲瘋的,架柺杖而行的,仆倒在刀下的,缺乏食物的。」約押和他弟弟亞比篩殺了押尼珥,是因為在基遍戰爭的時候,押尼珥殺了他們的弟弟亞撒黑。(3:28-30)

當大衛知道約押殺死了押尼珥之後,就立即申明自己和自己的國與這宗謀殺無關。事實上,約押這樣做是完全妄顧了大衛與押尼珥已立了平安之約。押尼珥是為和平而來,卻死於大衛所管轄的希伯崙內,這在上帝面前是一件極之不公義的事,而上帝也必追討殺無辜人之血的罪(申19:9-10);大衛雖然未能把約押治罪,卻向約押作了五個嚴厲的詛咒,表明約押要為自己的惡行負責。

大衛對約押和跟隨他的眾百姓說:「你們當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前面哀哭。」大衛王也跟在棺木後面。他們把押尼珥葬在希伯崙。王在押尼珥的墓旁放聲大哭,眾百姓也都哭了。王為押尼珥舉哀,說:「押尼珥怎麼會像愚頑人一樣地死呢?你手未曾被捆綁,腳未曾被腳鐐鎖住。你仆倒,如仆倒在兇惡之子手下一樣。」於是眾百姓又為押尼珥哀哭。白天的時候,眾百姓來勸大衛吃飯,但大衛起誓說:「我若在太陽未下山以前吃飯,或吃任何東西,願上帝重重懲罰我!」(3:31-35)

大衛除了吩咐約押和眾百姓要撕裂衣服,腰束麻布,走在棺木前哀哭,他自己也走在棺木後面,又把押尼珥葬在希伯崙,這種規格差不多是把押尼珥看為是皇室成員(或許是因為大衛已經與押尼珥立約,雙方有立約情份)。大衛在押尼珥的墓旁放聲大哭,為他舉哀(大衛說他怎麼會像個愚頑人那樣喪命,這或許是指押尼珥竟然對約押沒有防範,愚蠢地去到逃城以外的範圍,最終輕易被約押報仇,所以大衛為他不值),更起誓禁食到晚上。

大衛對押尼珥之死所作的一連串行動,對比之前他對掃羅和約拿單之死所作的哀悼行動,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讀者對此大概也不難明白,因為畢竟押尼珥是以色列的元帥,現在卻死在希伯崙,這件事一定會讓人揣測是大衛藉立約之名,誘使押尼珥到希伯崙,然後指使約押把他殺死。這個想法既會使百姓覺得大衛不公義,更對掃羅家是否仍會歸順大衛家構成重大威脅。

眾百姓知道了就看為好。凡王所做的,眾百姓都看為好。那日,以色列眾百姓才知道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3:36-37)

然而,因著大衛這一連串的行動,不但化解了這場政治危機,還提升了大衛在百姓心目中的聲望。要留意的是,經文不斷在強調「眾百姓」這個詞。它在3:31-37裏一共出現了七次[7],很明顯是今段經文的一個重點,突顯出這件事反而讓眾百姓都喜悅他們的王大衛。

王對臣僕說:「你們豈不知今日在以色列中倒了一個作元帥的大人物嗎?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洗魯雅的兩個兒子,這些人比我強硬。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3:38-39)

今段經文結尾的這一節像是大衛的內心剖白,大衛慨嘆自己雖然是猶大的王,但在與押尼珥立約的這件事上,他似乎不是主導的那個。他自覺是個軟弱的人,對約押隱瞞自己向押尼珥報仇既不知情,也阻止不了,又不能把約押治罪,全部都反映出他身邊的兩個人(約押和亞比篩)其實比他更強。大衛雖然很想以和平的方式統一以色列,但押尼珥之死把本來可以實現的願景又變得遙遙無期,大衛自覺沒有能力為押尼珥追討約押的罪,只有把約押交在上帝的手裏:「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

 

押尼珥與約押的共同之處

從押尼珥要與大衛立約的整件事上,大衛的角色都較為被動,都是由押尼珥作主動並安排一切,最後是由約押出手破壞;如上文所述,大衛同意與押尼珥立約很明顯是以國家的利益出發,希望掃羅家與大衛家能停止內戰,和平統一;但押尼珥和約押卻各有自己的動機,而今段經文對他們兩人的描述都是繪聲繪影,現將他們兩人的共同之處以下表列出。

共同之處押尼珥約押
國中地位元帥。立伊施波設為王,卻使自己比王更強大,甚至僭越王的位分。領軍的。擁兵自重,甚至大衛也說他比自己更強。
軍事外交跟以色列人及便雅憫人作外交商議對外突擊打仗
行事動機表面上,是因為惱怒伊施波設的指控而要把以色列國交給大衛,但真正的動機其實是希望藉此為自己在將來的以色列國中取得高位。表面上,是因為要替兄弟亞撒黑報仇而把押尼珥殺死,但其動機也可能是因為押尼珥將來或會威脅到自己在國中的地位,所以先發制人。
對王的態度不尊重王,自誇功勞,向王說威嚇的話;更要王聽命於自己,把米甲歸還大衛。不尊重王,自恃打勝仗,向王說蔑視的話,更隱瞞了王而進行殺害押尼珥的行動,完全不理會押尼珥已與王立和平之約。
王的反應王不敢回應大衛沒有回應
只求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按上帝的心意或公義行事明知上帝的心意是要大衛作王,卻立伊施波設為王,及後又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要以色列人支持大衛。明知希伯崙(逃城)的範圍內不可報仇,卻以欺騙的手段使押尼珥死在城門位置。

其實在第2章描述押尼珥與約押之間那場戰爭,就已反映出這兩個軍事領袖在暗裏較勁,也是由於他們兩人的意氣之爭導致押尼珥把亞撒黑殺死,最終引發了約押在今章報復把押尼珥殺死。而這兩件悲劇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卻都因為他們的驕傲自大而自食其果(押尼珥被殺,約押受詛咒)。[8]他們的最大共同點是擁兵自重,自恃自己有功於國家而不尊重王,甚至越權行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妄顧以色列國的整體好處,更嚴重的是,他們都完全沒有敬畏上帝之心,一個覬覦王位,一個犯謀殺之罪。

 

上帝藉這兩件事推展祂的工作

押尼珥跟大衛立約完全是因為要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從他惱怒伊施波設而轉投大衛,到他為要與大衛立約而多番奔走,表面上好像是他一人在推動以色列國的合一,但我們從以下三段經文的描述都清楚地看見,其實是上帝在以色列民的內心工作,使他們的心都歸向大衛:

  1. 「……我要照著耶和華起誓應許大衛的話為他成就,廢去掃羅家的國度,建立大衛的王位,使他治理以色列和猶大,從但直到別是巴。」(3:9-10)

早在掃羅作王的時候,大衛受膏要作以色列王已是眾以色列民都知道的事,押尼珥對此也心知肚明,但他卻違背上帝的心意而立伊施波設作王。直到伊施波設對自己不滿,他就趁機為自己爭取政治利益,把以色列「交給」大衛,彷彿自己就如上帝一樣,可以隨己意決定掃羅家和大衛家的命運,更可擺佈伊施波設、以色列長老和便雅憫人的意志。押尼珥帶領眾以色列民投向大衛的這個舉動,差不多是讓自己的成就和權力攀上人生的最高峰,然而上帝也正是藉著伊施波設的指控和押尼珥的政治野心,迫使押尼珥把他心中早就知道的事付諸行動,藉此推展以色列國的合一。

  1. 「從前你們企盼大衛作王治理你們,現在你們可以這樣做了。因為耶和華曾論到大衛說:『我必藉我僕人大衛的手,救我民以色列脫離非利士人和眾仇敵的手。』」(3:17-18

不單是押尼珥,其他以色列人也早就知道大衛才是上帝所揀選的王,他們也早就盼望大衛作他們的王。這一節所反映的是以色列國統一的時機其實早就成熟,這全都是出於上帝過往藉大衛戰勝非利士人的功績以致以色列民都接納大衛,而不是押尼珥的功勞。

  1. 「凡王所做的,眾百姓(כָּל־הָעָ֣ם)都看為好。」(3:36

押尼珥死於希伯崙這件事的確為大衛帶來了一場政治危機,但藉著大衛一連串的行動,他不但沒有因此而失去民心,反而更受眾百姓的愛戴。在他哀悼押尼珥之死這件事上,「眾百姓」這個詞一共出現了七次(3:31-37)。在聖經的觀念裏,「七」這個數字往往代表著「完全」,可以說,在押尼珥死後(他個人的野心不能得逞),眾百姓才能完全地歸向大衛。

當讀者看到押尼珥這個野心家主動要與大衛立約時,可能會擔心大衛以這個途徑去統一以色列是否恰當,然而大衛本身的動機並不是壞的。從大衛最後的那句話語推斷,他說自己雖然是王,卻是軟弱,因為約押和亞比篩比自己更強,他之所以願意與押尼珥立約,只是想為統一以色列國而作出妥協。但事態的突然改變以致出現了目前這個結局或許會使大衛反省過來,他雖然想與押尼珥立和平之約,以達致統一的目的[9],但跟這樣一個充滿野心的人立約又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呢?

從今段的結局押尼珥死於約押之手,我們可以知道上帝沒有藉著大衛與押尼珥立約去讓大衛統一以色列國,祂也沒有阻止約押以個人的仇恨去破壞了這個立約協議,筆者的意思不是說約押的做法是正確的,而是說,即使人的意念是惡的,洞悉人心思意念的上帝也能透過人心裏的意念,繼續按著祂的心意去推展祂的工作,然而人也必需為自己的心思意念和行為負責。在今段經文就有一個例子,說明了上帝怎樣按照各人的心思意念,去給各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這個例子就是大衛要求取回米甲這件事。

伊施波設就派人去,把米甲從拉億的兒子,她丈夫帕鐵那裏帶來。米甲的丈夫跟著她,一面走一面哭,直跟到巴戶琳。押尼珥對他說:「你回去吧!」帕鐵就回去了。(3:15-16)

大衛對約押和跟隨他的眾百姓說:「你們當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前面哀哭。」大衛王也跟在棺木後面。他們把押尼珥葬在希伯崙。王在押尼珥的墓旁放聲大哭,眾百姓也都哭了。(3:31-32)

大衛向押尼珥提出立約的條件是要取回米甲,目的是希望拉近自己與掃羅家的距離,想以和平的方式統一以色列國。但他這個要求卻迫使米甲的丈夫帕鐵失去了妻子,帕鐵在送別米甲時,一面走,一面哭。而上帝最後要大衛為此承擔的後果是,他也失去了跟他立約的押尼珥,並且在送別押尼珥的棺木時,他需要一邊送一邊哭,去表明押尼珥的死與自己無關。另一方面,押尼珥為了自己的野心而與大衛立約,他迫帕鐵送走米甲,帕鐵一面走,一面哭。而上帝最後要押尼珥承擔的後果是,他自己的棺木也是被大衛和猶大百姓一邊哭一邊送走的。筆者不禁對上帝心生敬畏,原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帕鐵,上帝也會記念他的苦情並為他取回公道!

 

結語

今章經文給我們看見有兩類人,他們所抱持的信念完全相反,一類人的想法是「上帝雖然是王,但我要貫徹自己的意願!」而另一類人的想法是「上帝既然是王,我就要放下自己的意願!」很明顯,押尼珥和約押都屬於前者,他們明知道上帝的心意,卻依然把自己的意願凌駕在上帝的心意之上。結果是一個被殺,一個受詛咒;而大衛則屬於後者,當他經歷到立約的事被約押破壞之後,也被提醒要尊重上帝的時間,而不是自己貿然去促成以色列國的統一。

在今章我們所看到的大衛,他雖然是抱持著第二種信念的人(真心以上帝為王,以致順服在上帝的旨意下),但這不代表他所做的決定就必然是對的。他也有可能因眼光短淺或受外在環境限制而做錯了決定,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沒有對上帝不尊重,而且當知道自己做錯之後,會立即在上帝面前悔改並承擔後果(在往後《撒下》的經文中,我們將在大衛身上看到更多例子)。

上帝誠然會在祂的子民當中工作,即使我們偶有走偏,祂也必定會引領我們走回正確的路上,繼續按著祂的心意去使用我們作成祂的工,但重要的是我們要常存一顆謙卑的心去跟隨上帝!正如耶書亞(耶穌)對門徒作出的勸告: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就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為要你們照著我為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大於主人;奉差的人也不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些事,若是去實行就有福了。(約13:12-17)

我們既然稱呼耶書亞為主,就要抱持著像大衛那樣的心態:「上帝既然是王,我就要放下自己的意願!」凡事以上帝為首,順服在祂的旨意之下,不把自己的意願凌駕在上主的旨意之上。耶書亞的應許是,要是我們真的在生活中切實去行,就是有福的。盼望弟兄姊妹都抓緊這分福氣,時刻都尊主為大。阿們。

 


[1] 「權勢」的原文מִתְחַזֵּ֖ק是一個分詞(participle),詞幹屬於反身動詞(Hitpael),意思是「【他】正在使自己持續強大」。

[2]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我豈是私通猶大的反叛者?」「狗」一般是代表被人輕視的動物。

[3] 「同寢」的原文是בּוֹא אֶל־,有「來到~」、「進入」等意思,在這裏可暗示性行為。

[4] 說一個人與王的妻妾親近是一個很嚴厲的指控,因為這其實是在指控這個人以王自居,要承接所有屬於王的東西,除了王的妻妾,當然還包括王的位分。參撒下16:21-22,王上2:22。

[5] 撒下3:15-16描述到米甲的丈夫帕鐵與米甲分開時痛哭,反映出他深愛米甲,但經文卻完全沒有描述米甲回到大衛那裏之後,大衛有甚麼反應,這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彷彿是要讓讀者知道大衛取回米甲的原因並不是出於愛她。

[6] 筆者猜測,這裏說明是「二十個人」或許跟之前押尼珥與約押之戰有關。那場戰爭使約押那邊損失了二十個人(撒下 2:30「約押追趕押尼珥回來,聚集眾百姓,大衛的僕人中缺少了十九個人和亞撒黑。」),所以,或許押尼珥以這個數目去暗示他希望彌補之前大衛那邊的損失,是一個表示想復和的動作。

[7] 「眾百姓」( כָּל־הָעָ֣ם )在今章經文中出現了共七次,分別在3:31、32、34、35、36(兩次)、37。

[8] 參上一篇的查經摘要〈撒下2:1-32 摘要 (28) 彼此同心還是相爭?〉。

[9] 經文三次說大衛「平安地」讓押尼珥離開希伯崙(3:21、22、23),都是在強調大衛想以平安的方式統一以色列。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