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撒種的比喻」明白何謂真正跟隨主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7-5-13)馬可福音4:1-34摘要(6)從「撒種的比喻」明白何謂真正跟隨主(作者:Herbert Chan)

(攝於以色列「拿撒勒村」的梯田;©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今週研讀的經文是馬可福音4:1-34大綱如下:

  1. 撒種的比喻(4:1-9)

  2. 撒種比喻的解釋(4:10-20)

  3. 燈要放在燈台上(4:21-23)

  4. 應該用甚麼量器(4:24-25)

  5. 撒下的種子自然成長(4:26-29)

  6. 芥菜種的比喻(4:30-32)

  7. 只用比喻講道(4:33-34)

 

第一部分(經文分享)

撒種的比喻(4:3-9)是信徒最熟悉的比喻之一,然而接著的幾個比喻卻叫人費解:「燈要放在燈台上」(4:21)是指信徒要有好見證嗎?「量器」(4:24)是指甚麼呢?「種子自然成長」(4:28)是叫我們不用擔心收成嗎?「芥菜種的比喻」(4:30-32)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雖然馬可沒有記載每一個比喻的意思,但看來耶書亞(耶穌)是有解釋給門徒聽的[1]。「他用比喻(παραβολαῖς parabolais)教訓他們許多事,向他們說出他的教導(διδαχῇ didachḗ)。」(4:2;筆者按原文翻譯)這一節希臘原文的「比喻」是複數,而「教導」則是單數,意味著這幾個比喻其實都是在說明一個教導!要明白這個「教導」是甚麼,我們要先從撒種的比喻入手,因為耶書亞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麼?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4:13)

讓我們回到經文的場景去理解撒種的比喻[2]。當時耶書亞是向著那些聚集在海邊,要聽他教導的群眾(ὄχλος ochlos;在4:1兩次提到這個字)講出撒種的比喻。所以這個比喻是為這班群眾「度身訂造」的,當中應該包括在第一至三章出現過的文士、法利賽人、罪人、稅吏、殘疾人、被宗教群體排擠的人、耶書亞的門徒、耶書亞的親人等。而耶書亞用比喻裏的「種子所落之處」把這班群眾分為四類[3]

第一類是文士、法利賽人,他們對耶書亞的教導完全聽不進去;第二類是那些只想從耶書亞身上得醫治或好處的人,也包括耶書亞的一些門徒,他們都帶著自己的憧憬來跟隨他,沒想過要受苦或付代價(參8:31-35、14:30);第三類是耶書亞的親人[4]、也包括門徒加略人猶大,他們把現世的東西看得比上帝國的信息更重要。這三類人都並非盡心、盡性、盡力地愛上帝[5];只有第四類人才是屬於盡心、盡性、盡力愛上帝的人,他們「會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4:20)。而30、60、100這三個不同的數值從表面上看好像是指各人收成不一,但是也意味著信徒的才幹各異。然而,在以色列地,即使農產豐收,一般也只會有5倍或10倍的收成[6],耶書亞不用一些貼近現實的數值,而選擇以30倍、60倍、100倍來形容他們的收成,筆者認為耶書亞似乎是在用一種誇張的手法[7],來表達那些努力遵行上帝話語的人,在上帝的國裏所得的成果會遠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另外,經文記述耶書亞在講解撒種的比喻以及講解這個比喻之間,解釋了使用比喻的原因(4:10-13),他說:「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這是甚麼意思?

 

第二部分(問題討論)

  1. 耶書亞刻意用比喻來教導上帝的國,是想所有人都明白嗎?

    a. 不太想        b. 一般         c. 很想

  2. 「撒種比喻」與接著的三個比喻:「你們用甚麼量器……」(4:24-25)、「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4:26-29)、「好像一粒芥菜種……」(4:30-32)有甚麼關係?

 

第三部分(問題解答)

回答問題1

撒種比喻所用的字眼和圖像,使人聯想到舊約聖經的一段經文:「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賽55:10-11),當上帝的話語一出,祂的心意必然會成就,叫撒種的有所收成。所以耶書亞不可能想人不明白他的教導,要是他真的不想人明白,只需乾脆沉默不教導就可以了。

4:12耶書亞是在引用以賽亞書6:9-10,藉此指出他所面對的群眾,就如以賽亞時期的百姓一樣。以賽亞書6:9指當時的百姓根本不接受教導,而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想明白上帝的話[8]。所以耶書亞選擇用比喻而不直接指出他們的問題,是為了讓群眾還有反思和悔改的機會[9]。因此,「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4:11)意思並不是耶書亞不想所有人都明白他的話;反之,耶書亞巴不得所有群眾都明白他的教導、接受上帝的國,也就是上帝的王權。

4:21-23正正就是要表達耶書亞這個立場。在4:21,ἵνα(為要)這個希臘詞語出現了兩次[10],強調人拿燈的目的不可能「為要」不照明,而應該是「為要」照明,所以會把燈放在燈台上。同樣,耶書亞用比喻教導人不會是「為要」讓人不明白,而是「為要」照亮人心裏的黑暗,讓人明白、看得見自己的問題所在而願意改變,接受天國。在4:22, ἵνα(為要)這個希臘詞語也同樣出現了兩次,是4:21的平行表達。(另外,留意類似「點燈」的比喻在其他福音書裏也有出現,但基於所用的字眼和處境不同,耶書亞的教導和用意也未必一致,例如在馬太5:14-16中,「點燈」明顯是關乎作見證。)

事實上,耶書亞會否直接地讓聽見的人明白他的教導,有時會視乎那個人的動機是否真的想明白。例如,耶書亞之前曾因為人多而上小船(3:9),又多次吩咐污鬼不要說出他是誰(3:12),他想隱藏自己的身分是因為當時群眾對彌賽亞都抱有錯誤的期望,但當時他沒有指出那班群眾跟隨他的動機(他們的動機正是「掩藏的事」或「隱瞞的事」;參4:22);這次耶書亞上了小船(4:1),以撒種的比喻向群眾說出他們的問題和狀況,就是要把掩藏或隱瞞的事(他們的動機)顯露出來。

回答問題2

既然耶書亞想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教導,接受天國,那麼他要用甚麼方法呢?他的方法就是講了接著的三個比喻,藉此希望在撒種比喻裏所指的四類人能明白自己的屬靈實況。

第一個比喻是關於「量器」(4:24),許多中文譯本都在這一節加了在原文根本沒有的「給人」這兩個字,以致讀者容易誤解了經文。其實這一節較好的翻譯應該是:「你們用甚麼量器去量,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意思是上帝會根據我們對祂話語有多渴慕(量器或容器[11]),來決定我們對祂的認識可以有多深,所以我們用的「量器」越大就越好。這是要提醒第一類人(文士、法利賽人)。他們聽道多年,甚至受過「神學訓練」、也就認為自己對聖經真理已經了然於胸,以致很容易會輕看別人的教導[12],正如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耶書亞的教導聽不進去一樣。由於上帝會按著人的「量器」去讓他們領受衪的道,要是這類人沒有帶著渴慕的心(量器)去聽上帝的話語,那麼撒但會「把撒在他心裏的道奪了去」(4:15),這跟4:25「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是個平行[13]

第二個比喻是關於「種子自然成長」(4:26-29),指出這生命是一個過程,它絕不是一蹴而就便會結成飽滿的子粒。這對應著第二類人,就是那些只想得到好處而不願受苦的跟隨者,耶書亞提醒他們不要以為經歷到喜樂、平安就等於屬靈生命或事工在進步、有成果(參4:16);如果「他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4:17)。人的屬靈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因為上帝會在人的靈命各個階段做不同的工作,好使人的屬靈生命能夠健康地成長。像地生五穀是由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結子粒,要等到穀熟後才有收成(參4:28-29)!而「發苗最快」(4:5)與「發芽漸長」(4:27)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那發苗最快的其實並不健康,到最後反而枯乾了,但那發芽漸長的才是健康,所以最後能結成飽滿的子粒。

第三個是「芥菜種的比喻」(4:30-32)。芥菜種子雖然並非世上最小的種子,但是在以色列地,芥菜種代表著「極小」的意思,大部分人都會嫌棄它,不會種在自家的花園裏[14],所以它有不起眼、不受人重視的意思。這正好對著第三類人(耶書亞的親人、門徒如加略人猶大等)來說,耶書亞提醒他們不要看重世上的一切,以至受錢財和別樣私慾的迷惑,而忽略了天國的價值和上帝話語的影響力!這個比喻強調上帝的國起初看起來雖然像芥菜種一樣遭人藐視,但是長起來會比各樣的菜更大,甚至長出大枝,讓天上的飛鳥都可以宿在它的蔭下(4:32上)。這幅圖畫和用詞是跟但以理書4:10-22和以西結書17:23、31:6-8的經文極為相似,都是在描寫樹木佳美,碩果纍纍的情景。

至於第四類人,就是耶書亞心目中最理想的門徒,他們會結出30倍、60倍、100倍的果子,耶書亞以第三個比喻的最後一部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的景象,來肯定這些盡心、盡性、盡力去愛上帝的人,他們會被耶書亞使用,將會結出的果子遠超過人能想像的,這對馬可福音的第一受眾(即第一世紀被羅馬政權逼迫的信徒),是一種極大的鼓勵。

 

《馬可福音》4:1-34的總結

耶書亞非常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和接受上帝的國,他用比喻來教導,是要讓人有自省和悔改的機會。耶書亞以撒種比喻裏的三種土壤去形容聽眾裏的三類人,既指出他們對於上帝的話語,在態度或動機上都有問題,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解決的出路。至於第四種土壤,就是耶書亞心目中最理想的門徒,耶書亞表明他們將有超乎想像的美好收成。因此,這些比喻要帶出的「教導」是,要以正確的態度和動機去跟隨主,為天國的緣故而努力結出果子。

所以,「認識基督教信仰」和「做耶書亞所承認的門徒」是兩碼子事!我們不能帶著自己的動機或按自己的想法去跟隨耶書亞,否則就是撒種比喻裏的頭三類人。盼望我們都立志遵行上帝的吩咐(參3:35),致力成為耶書亞心目中最理想的門徒:渴慕上帝的話語、願意付代價去成長、看重上主的國度和旨意過於這個世界和自己的需要。好讓我們即使活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仍然能扎根於主耶書亞的真道上,努力活出美好的見證,為主結出豐碩的果子。

 


[1] 「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4:34)

[2] 由於我們太熟悉撒種的比喻,所以很自然會應用在所遇見的情況。例如:我們會把「種子落在路旁被飛鳥吃掉」對照那些對聖經不感興趣的弟兄姊妹,認為他們心裏沒有上帝的話語。可是,這樣的理解並不切合經文當時的場景和上下文。

[3] 猶太拉比用比喻教導時,也是經常把人分為四類。參《米示拿》〈先賢集〉m.Avot 5:12-15。

[4] 第三章結尾提到耶書亞的親人前來找他,可見他們並沒有參與耶書亞的事工。古代社會的群體觀念很強,隨著耶書亞的事工越來越顛覆性、他激進的言行已經與當時的宗教領袖產生衝突,耶書亞的親人或許是受到壓力(參約9:22)而來找他,甚至想勸阻他。耶書亞給他們的回應是,那些「凡遵行神旨意的人」才是他的親人(可3:35)。

[5] 參The Chronicles of the Messiah, FFOZ, II:591。「把撒在他心裏的道奪了去」等於「不盡心」,沒有用心去明白上帝的道(可4:15);「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等於「不盡性」,「性」原文的意思是「生命」,也就是不願意付出性命(可4:17);「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等於「不盡力」,「力」在猶太人的觀念通常是指財力、資源(可4:19)。

[6] Mark L. Strauss, Mark, Zondervan Exegetical Bible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82。

[7] 耶書亞在其他場合,也常常用誇張的表達手法,例如:太5:29-30、可9: 43及其平行經文。

[8] 賽6:10「……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的動詞全部是第三身陽性單數,並且是Qal的詞幹,所以那些動詞必需要有主語。然而在6:9-10卻只得一個名詞是第三身陽性單數而又能適用於這些動詞,那就是 הָעָ֣ם ha’am(這百姓),所以6:10是指百姓不想聽、不想明白,以免自己改變主意。

[9] 如果直接指出聽眾的問題,大概他們會立即停止再聽耶書亞的信息,但用比喻這方法,至少他們會把整個比喻聽完和有機會去反思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人。雖然他們的反應大抵會否定自己就是頭三類不好的人(情形就好像觀眾在看電影時都傾向把自己代入正義的那一方,而不會把自己代入邪惡的那一方),但耶書亞已經用了最聰明的方法(比喻)去盡力給予他們回轉悔改的機會了。

[10] 在原文 ἵνα ina(為要)出現了兩次,所以這節可譯為「……豈是(ἵνα ina 為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ἵνα ina 為要】不放在燈臺上麼?」(4:21)

[11] 可以指用來量度長度、重量、數量的工具,這裏大概是指承載的容器(參NIDNTTE裏 μέτρον mentron一詞)。

[12] 這類人打開聖經讀時大概不會期望要發現甚麼新的亮光,而每次聽道時也只會認為信息必定是舊調重彈而已。

[13] 出現在這兩節「奪」的這個詞,希臘原文都是αἴρει。

[14] 參猶太口傳傳統,《米示拿》〈論兩樣攙雜〉m.Kil. 3:2。

《馬可福音》查經摘要(安息日研經坊):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