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猶太人(下):基督徒漠視「先是猶太人」的原因及其後果

先是猶太人(下):基督徒漠視「先是猶太人」的原因及其後果

分享至你的:

先是猶太人(下):基督徒漠視「先是猶太人」的原因及其後果(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耶路撒冷客西馬尼一個園子裏的橄欖樹;© Herbert Chan/Beit Midrash Yeshua)

這系列的前兩篇文章已經分別從時間次序上的「先」和優先次序上的「先」這兩方面去解釋《聖經》裏「先是猶太人」的意思,以及它對我們外邦基督徒的屬靈意義。可是,為甚麼我們一直以來對「先是猶太人」都普遍是不聞不問、拒絕接受、甚至反其道而行?背後的原因可以有許多,筆者希望透過本文探討一些主要的原因,並指出如果我們漠視「先是猶太人」的觀念而可能引致的後果。

 

原因一:窄的屬靈視野

第一個原因,筆者認為與現今信徒普遍視野狹窄有關。我們大多數人顧念的只是自身的需要、所屬堂會的需要,就算是熱心的信徒和教牧傳道極其量也只會關心本地基督教界的需要和屬靈情況,而不太理會外間世事,絕少去主動關心全球基督教的情況。不要說是猶太人,就連海外的外邦基督徒,例如:敘利亞的難民(當中有不少是基督徒)、在中東地區受迫害的基督徒,我們普遍是漠不關心,或視而不見。所以簡單來說,「先是猶太人」在我們外邦基督徒眼中會被視為一個「事不關己」的題目,以致我們普遍都不會察覺到這個《聖經》觀念的存在,也不會探究這個屬靈視野對我們到底有多重要。

 

原因二:提倡取代神學

第二個原因:取代神學(Replacement Theology)或替代主義(Supersessionism)提倡現今的教會已經取代了猶太人的位置,成為真正的上帝子民,這說法無疑讓外邦基督徒覺得自身的屬靈地位和形象是最正宗的,所以歷世歷代的基督徒普遍都樂意接受。而這種理論其實已經在基督教的傳統觀念裏存在了過千年[1],並且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的神學思想和教會文化,以致今天信徒的意識形態和信仰實踐,都很自然地傾向輕看猶太人,甚至有「反猶」的言行。例如:我們會認為自己才是「真猶太人」或「屬靈的猶太人」,我們外邦人的信心才算是「真割禮」,才能成為「真正的亞伯拉罕後裔」等等。而當我們假設自己是「真猶太人」的話,自自然然就會在意識上把那些血統純正、但是未信主的猶太人標籤為「假猶太人」,從而帶著負面的眼光去看他們,下意識地貶低他們,抬高自己。

羅 2:28因為外表是猶太人的不是真猶太人;外表肉身的割禮也不是真割禮。

羅 2:29惟有內心作猶太人的才是真猶太人,真割禮也是心裏的,在乎聖靈,不在乎儀文。這樣的人所受的稱讚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上帝來的。

不錯,《聖經》清楚教導人要作「真猶太人」而不是「假猶太人」。所以對那些想在表面上憑著肉身割禮[2],或透過守其他猶太條例,而讓自己變得更屬靈、更像猶太人、或信仰更正宗的外邦人而言,固然不對。[3]可是,保羅在《羅馬書》2:28至29節談及「真猶太人」的對象,並非指我們外邦基督徒,而是指猶太人本身!(所以才需要作出真假之分)從《羅馬書》2:17節「但是你,你既自稱為猶太人,倚靠律法,以上帝誇口……」開始到2:28至29節的上下文,可以看到保羅是單單向著猶太人說的。他勸導猶太的同胞不要只在乎肉身的身分和人的稱讚,更要留意自己是否真的行了「心裏的割禮」[4],就是打從心底裏真正悔改,為上帝而活。而猶太人需要行「心裏的割禮」這個觀念,事實上也並非《新約聖經》的作者最先提出的,這教導一早已經寫在《摩西五經》和《先知書》上[5],當中的對象當然不是指我們外邦基督徒,而是當時的猶太人(或以色列人)。所以,《聖經》裏「真猶太人」的意思,是指猶太人既然帶著肉身的割禮標記,就更加要行「心裏的割禮」,做一個真真正正的猶太人(情況就如我們外邦人做基督徒一樣,既是基督徒,就應該做一個真真正正的基督徒,從心裏悔改回轉,每天為主而活,被《聖經》的教導改變我們的內心,而不是單單行禮如儀,跟著基督教的文化思潮去修飾信仰的外表,徒有其表而無其實。)所以,保羅作為一個猶太人,從來沒有提出外邦基督徒才是「真猶太人」這個說法,更沒有說外邦信徒可以取代猶太人的位置,稱自己為「真猶太人」!

事實上,當我們外邦人信主之後,起初往往會以為自己手上的《聖經》是基督教獨有的,耶和華是我們基督教「擁有」的上帝,而我們就是耶和華的子民等等。這些理解從表面上來看來好像沒有甚麼錯處,可是它們並非事實的全部:例如:我們手上的《舊約聖經》,也就是耶穌所用的《聖經》[6],其實本身是猶太人的《聖經》(稱為《希伯來聖經》),我們只是採用了他們的《聖經》再加上《新約聖經》[7];而我們相信的耶和華上帝,就是猶太人信奉的上帝;另外,我們基督徒能蒙恩成為上帝子民這個身分,其實原本是猶太人獨有的。[8]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信徒都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外邦基督徒是因信主耶穌,而加入了一個本來只有猶太人才信奉和敬拜的耶和華信仰裏。甚至嚴格來說,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本身其實是古代猶太教的其中一個分支,跟從耶穌的猶太門徒形成了早期的基督教,而不接納耶穌為彌賽亞的猶太人就演變為早期的拉比猶太教[9]。我們過去的神學和傳統一直以來都沒有把這些事實教給我們(甚至可以說是刻意地隱瞞,不希望信徒接觸基督教的猶太根源,認為這些並不重要)。背後的原因相信是受到取代神學影響的緣故,以致基督教自自然然把自己的身分和重要性,凌駕於《聖經》裏的猶太人和以色列。我們不知不覺把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定性為最合上帝心意、最正宗的信仰,無知地站在一塊信仰的高地上,把不信的猶太人和其他不信的外邦人看為同等,以為他們通通都在上帝的國裏無分,並以為猶太人惟有加入基督教,接受我們外邦信徒的信仰傳統,成為我們的一分子,才能得救云云。既然外邦信徒無須先成為猶太人就已經可被上帝接納的話,那麼要猶太人透過加入我們才能被上帝接納不是很荒謬嗎?其實只要他們肯悔改,相信耶穌為《希伯來聖經》所指向那位要來的彌賽亞就行了。[10]而奇妙地差不多在兩千年前,聖靈已經感動保羅去寫《羅馬書》,教導羅馬教會有關忽略「先是猶太人」以至「反猶」的問題,而這些教導至今仍然在向我們說話,甚至是切中基督教問題的要害。

羅 11:20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戰戰兢兢。

羅 11:21上帝既然不顧惜原來的枝子,豈會顧惜你?

羅 11:22可見,上帝又恩慈又嚴厲:對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對你是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裏,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

羅 11:23而且,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上帝能夠重新把他們接上去。

羅 11:24你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違反自然地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些原來的枝子豈不更要接在原樹上嗎?

羅 11:25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祕,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這奧祕就是有一部分以色列人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羅 11:26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

在《羅馬書》第十一章裏,保羅鄭重地提醒當時的羅馬教會,不信的猶太人還沒有被上帝所遺棄。他以「原本的枝子」與「野橄欖的枝子」的比喻來表達,猶太人(原本被折下來的枝子)在上帝的眼裏比我們外邦信徒其實更原本、更正宗、更容易被接到本樹上(23至24節)。而他們的不信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是暫時的,是有原因的,為要等到我們外邦信徒的數目添滿(25至26節)。因此,保羅強調我們外邦信徒(野橄欖)不要自高,卻倒要戰戰兢兢(20節)!猶太人在上帝的眼中有與別不同的身分,上帝自有方法使他們重新接上(24節),所以即使他們暫時不信,他們跟其他不信的外邦人也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應把他們看為平庸,反而要用上帝的眼光去看他們、尊重他們獨特的身分,並且以基督的心為心,希望耶穌的猶太同胞能早日歸主。

 

原因三:「代入法」的讀經陋習

第三個原因,筆者稱它為一種「代入法」的讀經陋習。意思是當我們讀《聖經》以至應用經文時,會習以為常地把自己代入經文的角色或說話對象去理解,以為經文只是單單向我們說話,而沒有理會經文也適用於(甚至有時是只適用於)原本的對象猶太人身上[11],以致我們留意不到猶太人的獨特身分和「先是猶太人」這個觀念。不過,筆者首先要表明,「代入法」這個做法本身並非完全錯誤,因為我們外邦信徒的而且確在後來加入了猶太人的行列成為上帝子民的一分子[12],所以有時當我們把自己代入某些經文時,可以是合理和有益的,情況就好像我們看電影時讓自己代入主角的角色一樣,會看得更加投入。例如:把自己投入《詩篇》裏一些向耶和華頌讚的經文,會有助我們憑歌寄意,向上帝表達讚美。又例如:大使命的吩咐,我們相信耶穌不只是吩咐當時那些站在他面前的猶太門徒,而是也同樣吩咐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要承擔祂所託付的大使命。但「代入法」的癥結問題是,當我們習慣完全不理會經文裏原本的角色和對象,不假思索地直接把自己套進經文的角色去理解和應用時,就會養成一種陋習:潛移默化地以為《聖經》是單單為著我們外邦基督徒而寫的,沒有先理解它在歷史裏本來是指著當時的猶太人而說的。而這種「代入法」的陋習,剛好跟「取代神學」或「替代主義」的主張不謀而合,倡導外邦基督徒能取替猶太人在《聖經》和上帝眼中的位置。[13]而「代入法」最能體現在基督教的金句文化中,也就是把經文抽離其上下文和歷史背景去理解和應用,並選擇性地只會把自己代入一些祝福、應許和禱文等比較正面的經文裏,至於一些有關刑罰和詛咒的經文,我們則置之不理。[14]當我們容讓「代入法」的陋習和金句文化成為教會的文化和常規時,我們的屬靈生命就會很容易偏差,變成十分自我中心,甚至出現離經背道的嚴重問題。[15]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在一些對《聖經》的認識貧乏、選擇性讀經、或帶著個人動機去解經卻沒有追求在解經上進深的信徒甚至教牧傳道身上。而當他們不去重視《聖經》經文原本想要表達的信息的時候,就不會有意識要去尊重猶太人在《聖經》當中的獨有地位與角色了。

 

原因四:立場上的誤解(一)

第四個原因,即使信徒或教牧傳道有留意到「先是猶太人」的重要性,他們也害怕去宣揚和持守這個實實在在的《聖經》觀念。筆者估計其中一個主因是他們會誤以為(或怕別人誤會自己)持「先是猶太人」的立場就等於在政治立場上作出表態,以為「先是猶太人」就等同於「親以色列」(Pro-Israel)、支持現在的以色列政權、贊成現時以色列國的政策和做事手法等等。但其實「先是猶太人」和「親以色列」之間不是一個等號!(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當中討論到古代以色列和現今以色列的分別,以至兩者跟我們外邦基督徒的關係。[16])在此筆者嘗試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去說明兩者的不同。例如:我們可以非常愛某個國家的人民、民族、文化和傳統,但是這不等於我們要大力支持該國的某個政黨或政策。可見,「先是猶太人」其實是一個信仰立場,而「親以色列」卻是一個政治立場,兩者並非必然等同,甚至有時可以是對立的。所以,我們可以愛猶太人,這不同時等於支持以色列政府的政策和處事手法。我們不應該混淆「先是猶太人」和「親以色列」的觀念,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某一種政治取向,而拒絕接受「先是猶太人」這個來自《聖經》的重要觀念和提醒。

 

原因五:立場上的誤解(二)

第五個原因,筆者覺得有些人可能會以為主張「先是猶太人」的立場,就等同對穆斯林、巴勒斯坦人等產生歧視。事實上在這系列的上一篇文章[17]裏已經解釋過「先是猶太人」並不代表著上帝的偏愛,反而是更重的問責。「先是猶太人」代表著猶太人是外邦信徒的屬靈長輩,也意味著我們要對《聖經》真理和上帝的揀選持一份尊重和順服的態度,但我們對猶太人的額外尊敬和關心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關愛信奉穆斯林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更不等於我們要對其他種族和宗教作出歧視或仇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猶太人和穆斯林之間的關係並非一定要互相對立,他們其實也可以和諧共處的。筆者在希伯來大學念書時,在校園裏就可以看見猶太學生和穆斯林學生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在課室裏共同學習的情況;另外也曾經有教授指出,在耶路撒冷裏,其實在同一個宗教內不同派系之間出現宗教衝突的次數,遠比起不同宗教之間的衝突來得要多,只是我們在新聞報導上多數只會看到不同宗教之間所發生的摩擦而已。而正如之前第四點所指,「先是猶太人」其實並非一個政治的問題,所以處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政治的手段也只能帶來短暫的和平。惟有當雙方都願意謙卑自己去接受主耶穌、努力按《聖經》而活,才能達致真正恆久的和平、在主裏合一相愛。[18]所以,即使我們對穆斯林、巴勒斯坦人等特別有負擔,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將「先是猶太人」這個《聖經》觀念置之不理,更不應敵視猶太人。

 

結語:基督徒不接受「先是猶太人」的嚴重後果和補救方法

因著上述的五個原因:不理外間世事的信仰文化、取代神學的根本性影響、代入法的陋習、誤以為「先是猶太人」帶政治取向、會衍生種族上的歧視問題等(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導致今天我們嚴重地忽視甚至否定「先是猶太人」這個來自《聖經》的重要觀念。這些原因使我們外邦信徒缺乏了一份對猶太人的尊重,讓我們沒有額外地留意和關心他們,並且不願支持猶太的宣教事工,甚至使我們偏離了《聖經》的教導,出現了「反猶」的意識形態和極端運動[19]。假如我們容讓這個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的話,會出現甚麼後果呢?早前就曾有報道指出[2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已經把多個猶太人傳統裏一些重要的遺址(例如:在希伯倫列祖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墓、靠近伯利恆拉結的墓等等)定性為是屬於穆斯林的。這反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一些「反猶」的組織正在致力篡改猶太人的歷史,以及搶奪本來屬於他們的遺跡。該報道中有一位基督教領袖說:「基督徒應該在這事上跟猶太人一樣地不安!因為篡改猶太人的歷史和搶奪他們的遺跡,就等同是篡改了我們基督教的《聖經》,切掉了我們的屬靈根源!」該領袖進一步警告:「如果我們對這些事置之不理,假以時日,《聖經》裏有關我們主耶穌的記載也會同樣遭到竄改!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巴勒斯坦人提出耶穌不是猶太人,他看來更像我們巴勒斯坦人的言論了……」單從這篇報導可知,如果我們外邦基督徒繼續對這類「反猶」的行動無動於衷,繼續不理會「先是猶太人」的話,最終我們也要負上沉重的代價,毀掉自己屬靈的根基,扭曲未來所有信徒對真理的理解。情況就好像眼見自己教會建築物的根基不斷遭人用斧頭鐵鎚去破壞而默不作聲、置之不理,甚至認為是恰當一樣,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倘若按照《羅馬書》第十一章裏「原本的枝子」比「野橄欖的枝子」更容易接上本樹的邏輯,當橄欖樹的樹根被人砍斷時,我們這「野橄欖枝子」將會比「原本的枝子」猶太人更不堪一擊,更活不長久!因此,我們作為外邦基督徒,與猶太人一樣成為上帝子民的一分子(橄欖樹的一部分),無論如何我們也一定要認真面對和回應「先是猶太人」這個《聖經》觀念。而要扭轉這個局面,不單信徒要對「基督教的反猶問題」有意識和認識,傳道和教牧同工更是責無旁貸,必須要對基督教的傳統和神學中的反猶現象有深切的醒悟,接納「先是猶太人」這個來自《聖經》的重要觀念(尤其基督新教既然看重「唯獨聖經」,就更應該讓《聖經》的教導時刻更新我們對上帝和自身信仰的理解,與上帝站在同一陣線),並要刻意致力從教會的教導和文化中擺脫「取代神學」根深蒂固的影響和「代入法」的讀經陋習,把「先是猶太人」的正確《聖經》觀念積極地引進教會和信徒的信仰生活裏(例如:支持和關心猶太的福音工作,在信徒面前發出要關心和尊重猶太人的信息等等)。畢竟,我們所相信的上帝是永恆不變、守約施慈愛的上帝。所以不論我們是否尊重猶太人,祂最終都必會信實地持守祂與猶太人之間所立的永約!但如果我們繼續高傲地無視「先是猶太人」的《聖經》教導,以為上帝會站在我們這一方而不會忠於祂與猶太人之間的立約關係時,或許有一天我們就連自己作為外邦基督徒這「野橄欖」的身分也沒有把握可以保得住。

 


[1] 許多早期的教父著作都包含著反猶主義和取代主義的言論。例如,特土良(“An Answer to the Jews”)、游斯丁(“Dialogue with Trypho the Jew”)等。

[2] 肉身割禮是一種猶太人身分象徵的標記(參 創17:10-14及34:15)。

[3] 這是保羅在他其餘的書信裏,多次指責某些外邦人崇尚猶太人的另一個問題。參林前7:18-19;加5:2、5:6、6:15;腓3:2-3。

[4] 有些人會稱之為「真割禮」(true circumcision or real circumcision),這大概是在閱讀羅2:28-29和腓3:3時受到一些翻譯本(例如:和合本、和修、RSV、NASB等)的影響。然而在這些經文的希臘原文裏,其實並沒有「真」(true or real)這個字,那是翻譯本加上去的。所以嚴格來說,「真割禮」並非一個源自《聖經》文本的詞語和概念,而是翻譯者為了讀者更容易理解而加上的。

[5] 參 利26:41;耶4:4、9:25-26;結44:7-9。

[6] 參 路24:44-45。

[7] 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在內容上跟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並無分別,只是在書卷的編排上我們採用了《七十士譯本》的書卷次序。

[8] 參 羅9:25-26、11章;林後6:16;多2:14;彼前2:9-10。

[9] 也有其他非主流的猶太教分支,例如 Karaite Judaism,他們跟撒瑪利亞人一樣只接納《摩西五經》為《聖經》的正典。而拉比猶太教則看整本《希伯來聖經》為正典,但也高度重視口傳律法和其他拉比文獻。

[10] 所以今天信了主的猶太人會稱自己為「信彌賽亞的猶太人」(Messianic Jew),而不會稱自己為「基督徒」(Chrisitan),因為「基督徒」這稱號已經普遍被認為泛指外邦的信徒。

[11] 「代入法」對外邦信徒而言不能適用於每一段《聖經》經文上,尤其是《摩西五經》裏的律法條例。例如,守割禮的吩咐(創17:10-14),我們外邦信徒不需遵行、也不應隨便效法。(參《使徒行傳》15章使徒在耶路撒冷會議的議決,以及 註3。)又例如被稱為「娶寡嫂制」的安排(申 25:5-10),就是指當猶太人需要在其兄長過身後,履行迎娶兄長的妻子、照顧她以及為兄長生子留後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只能就當時的社會背景來找出其合理的應用原則,不能按字面直接把自己代入和應用。這類經文只適用在猶太人身上,而不適用於我們外邦基督徒。

[12] 參 註8。

[13] 「代入法」的陋習跟「取代神學」的理念和實踐都很相似,也會隨「取代神學」的影響而加劇,但筆者認為在分類上「代入法」比較接近一種讀經習慣上的偏差,所以將它們分開討論。

[14] 例如,我們不會介意把自己代入《申命記》28章1-14節(關乎祝福的經文)裏上帝子民的角色來讀經,可是我們卻不會同時願意把自己也代入同一章的15-68節(有關詛咒的經文)裏。

[15]「代入法」的讀經有機會出現問題,因為它本身無需經過合理的釋經,就可以斷章取義地把自己代入一些個人喜歡的金句經文裏,好像把經文當咒語一樣按字面唸出來應用在自己身上,完全不理會上帝原本想透過該段經文要表達的意思和教導。嚴重者甚至扭曲真理,做法與異端邪說無異,但是因為這些解經謬誤的問題並非本文的重點,筆者暫不在此作更詳細的討論。

[16] 參本機構另一篇文章〈探討「學習猶太文化、親以色列」的迷思〉

[17]〈先是猶太人(中):不是優越,而是問責〉

[18] 如果讀者有機會到訪以色列的教會,不難發現在一些聚會中,猶太信徒和阿拉伯信徒是絕對可以和平共處的,甚至一起事奉。例如在耶路撒冷舊城的基督堂 (Christ Church)裏。

[19] 歐洲多年以來對猶太人的杯葛運動、基督教的十字軍、二次大戰裏對600萬猶太人的種族屠殺等,都是一些外邦基督徒有分參與的「反猶」行動。

[20]http://unitedwithisrael.org/christian-group-challenges-unesco-classification-of-jewish-holy-sites-as-muslim/


其他信仰神學反思的文章:


分享至你的: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dministrat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